“咕咕……”上周六,在台州市立医院的抽动症健康知识讲座上,我身后的小男孩不时会发出这样的怪声,会议室里其他听讲座的人却对这声音置若罔闻。作为首次参加这类讲座的我来说,一开始确实有些难以忍受,但当讲座结束时,我对这种声音表示理解。那个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得了一种病,叫“抽动症”。
其实,那天赶来听讲座的人,都与这个病有关,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都是抽动症儿童的父母。他们面露担忧,又满怀期望。给他们期望的正是台州市立医院抽动症多动症专科,这个专科门诊成立于2005年,主任医师郎伯旭通过传统的针灸和正骨疗法,已经治愈了2000余例的抽动症患者。
1.九成抽症患者十岁前发病
就家长们认真听讲座的时候,孩子们在会议室外玩得不亦乐乎,这些孩子很可爱,除了闹腾一点,初看没有一点的异常。不过,当你和他们面对面说话时,就会发现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面部表情,时不时地眨眼、挤眉、吸鼻、耸肩、摇头,甚至出现四肢抽动,有的还会发出阵阵怪声,比如记者在会议室里听到的那种“咕咕”声。
“这些都是抽动症的表现。”郎伯旭介绍,抽动症是一种儿童神经精神疾病,它的特征就是多发性不自主地抽动,语言或行为出现障碍。抽动症通常分为两种: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抽动症平均起病年龄是6~7岁,学龄前的儿童多发,大约90%的患者在10岁以前起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1岁以后起病的,称为晚发性或者成人性抽动症。
2.抽动症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对于孩子出现眨眼、挤眉、耸肩、清嗓等病症,许多家长不太重视,往往认为是不良的习惯而打骂孩子。即使到医院就诊,因抽动症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病状也很容易造成误诊,比如因眨眼而去眼科就诊,被误诊为结膜炎,把清嗓子当成咽炎来治,把干咳看成慢性咳嗽。
当病症较轻时,部分患者有自愈倾向。据统计,大约有25%的患者到青春期时病症会得到缓解。但这个现象却导致很多人对抽动症产生误解:此病无需治疗,长大后能自愈。
郎医师说,抽动症有短暂的、慢性的,有的甚至持续终身。即使是短暂性抽动症,不自主地抽动或发声容易使人注意力分散,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书本和课堂上,影响学习。同时,因为不自主抽动,常受到同龄人的不解和嘲笑,孩子往往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由于发病时的年龄段往往是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性格、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些伤害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对患儿的学习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抽动症必须要及早发现,及早正视,及早治疗。”郎医师说。
3.抽动症是世界性疑难疾病
西方国家研究抽动症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这种病的发病机理一直未被确定。因此,抽动症被认为是一种公认的世界性疑难疾病。
“多巴胺受体超敏是引起抽动症的主要原因,这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一种观点。”郎医师介绍,因此西医采用的就是能抑制多巴胺受体的药物,比如氟哌叮醇和硫必利。“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多巴胺受体的超敏,目前还不知道。因此也就决定了药物无法彻底根治此病。”
此外这些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如肠胃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思睡、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甚至会引起帕金森氏样症状。郎医师就遇到一个来自江苏盐城的女生,一天吃5片硫必利,连续吃了5年,17岁体重90公斤,没有月经。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郎医师觉得女孩的一生都被摧残了。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要求停止氟哌叮醇的生产。
由于西药的副作用太大,国内很多医院尝试采用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抽动症涉及的脏器主要是肝、脾、心、肾。但中药需长期服用,且一旦停药症状又容易再发。
一个简单的抽动,令很多父母焦头烂额,很多家庭为此东奔西走。
4.市立医院抽动症专科为何有吸引力?
“治疗一个世界性疑难疾病,你的信心来自哪里?”记者问到。
“我的信心来自多年的成功病例。”郎伯旭说,6年前,拥有多年针灸推拿经验的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治愈了一个抽动症患者,之后他开始研究抽动症是否和颈椎有关。而后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观察让他更有信心坚持自己的研究。
“上颈段关节的长时间错位,会导致相应肌肉韧带的张力异常,从而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出现眼部及五官各部的不适症状,”郎伯旭说,“此外,长时间的颈椎位置异常也导致颈段甚至整个脊柱的力学紊乱和功能异常,从而出现躯干及四肢的不适。”
2006年,市立医院成立了抽动症多动症专科,推出了用头针和体针疗法,结合正骨和颈围保护来治疗抽动症。“我们的方式是通过调整颈椎关节和软组织,恢复力学平衡,消除不适感。”郎伯旭说,这种方式还能阻断异常兴奋的传导,恢复多巴胺系统和内分泌的平衡状态,使不自主抽动自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