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健康科普宣教

预防接种知识要点

发布时间:2021-12-02

为什么要“打疫苗”?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按照国家和省级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通过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全球已经成功消灭了天花,包括中国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无脊灰野病毒传播的目标。我国通过普及儿童免疫,因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与死亡显著下降,乙脑、流脑等发病人数降至历史较低水平。

“打疫苗”前的注意事项
1.家长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的预防接种单位进行接种;
2.预防接种前认真阅读并签署《预防接种告知书》,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接种禁忌症、慎用症、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详情见本文下方,科普知识扩展——儿科谷岩主任教您看懂说明书中的“慎用、忌用、禁用”)
3.家长要向接种人员提供孩子的既往和近期健康状况、既往接种史和反应史等情况,以确定儿童是否可以接种相关疫苗。

“打疫苗”后的注意事项
1.留观至少30分钟
接种疫苗以后,由于个体原因,极少数人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监测数据表明,过敏性休克大多发生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后,如果不在医务人员监护范围之内容易发生生命危险,所以接种现场必须配有医生和急救药品,主要是防止发生意外。
2.关注身体反应变化
疫苗虽经灭活或减毒处理,但毕竟是一种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质,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其实这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就像感冒发热一样,是机体在抵御细菌或病毒的一种反应。所以,家长要在孩子打完疫苗之后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反应变化。
★正常反应:接种疫苗后的局部反应有轻度肿胀、疼痛;全身反应有发热和周身不适,一般发热在 38.5 ℃以下,持续 1~2 天均属正常反应。此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多给宝宝喂水,并注意多休息即可。
★异常反应:当出现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晕针、癔病、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情况时属于异常反应,需由专业医生给予紧急对症处理。